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民間化抉擇 中國環保“互助時代”來臨

【慧聰環保網】環保組織本地化、公民環保專家化、環保事業資助就地化,將是今後一段時間中國環保事業的重要特點,而這,恰恰是中國環保“互助時代”的最佳呈現方式。

    2009年4月22日,北京競園藝術園。全場座無虛席。這裏正進行著一場空前的“環保盛宴”。

    這天,第三屆SEE·TNC生態獎結果揭曉。

    今年生態獎的主題是“合作共贏”。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的“中國水污染地圖”等30個專案獲獎,獎金總計110萬元。

    這一天對於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的“企業家理事”們來說,讓他們高興的不僅僅是獎金有了明確的歸屬,而且他們從親身的實踐中發現,中國環境保護的“互助時代”已然來臨。

    國際環保組織TNC(大自然保護協會)首席保護官比爾·金(BillGinn)也頗為激動,這不僅是因為他的《投資自然》一書中文版從此與讀者見面了,而且從十多年參與中國生態保護事業的過程中,TNC看到了中國環境保護的能力也越來越強,中國民間環保組織的能力也在隨社會進步而快速提升,中國環境保護的互助框架已基本成型。

    環保的民間化抉擇

    中國環保的民間化抉擇始於1990年代中期。

    1994年3月31日,中國第一個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成立。從那一天開始,中國社會就在探索一種可能性:即如何把中國民間潛藏的能量,轉化、提純、引導為中國環境保護的能量。從這時起,中國開始了民間環保的互助與孵化之路。

    “自然之友”凝聚了以梁從誡、楊東平等為代表的一批社會名流。梁從誡,祖父梁啟超,父親梁思成,母親林徽因。全國政協常委。“自然之友”(中國文化書院·綠色文化分院)創辦人。

    作為文化學者的梁從誡對中國環保問題的傾心投入為他贏得了巨大的社會光環。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人士是梁曉燕。“自然之友”另一發起人兼執行理事。

    梁曉燕多年來孜孜於民間環保和公益事業,她的足跡遍佈大江南北。這次的公益活動,“自然之友”也是參與者之一。

    民間做環保,人力、資源都不缺,但關鍵缺的就是資金。

    來自各地的多位民間環保人士表示,許多民間環保組織有意願,有想法,有核心成員,但缺少的是持續的資金、高品位的人才,以及更多的社會資源的協助。

    但十五年之後,無論是自然之友,還是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無論是在北京的城市環保組織還是在青海的村莊環保組織,大家都發現了一個顯著的變化:社會資助環保事業的意願越來越強烈,方式越來越豐富,本地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這一現象的出現,某種程度上是環保組織自身進步的結果。作為中國企業綠色責任榜的主要製作方,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成立的時間並不長,但其“產品”卻從一開始就極為引人注目。2006年,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推出了“中國水污染地圖”,即隨便選擇一個城市,就能清楚地看到哪些企業在污染這個城市。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所依賴的資訊源也非常可信,就是各地環保等有關部門及媒體曝光、處罰的污染企業資訊。

    “中國水污染地圖”專案表面上做的工作非常簡單,就是收集分散在全國各政府機關網站上及媒體上被處罰的污染企業資訊,通過網路技術和電子地圖技術,將這些資訊匯總到一張“地圖”上,進行分析和標注,介面友好,使用方便。任何打開這張電子地圖的網友,對哪些企業在污染環境,都能迅速了然於胸。

    在這種情況下,環保的公民性和公眾性趨勢越來越明顯,公眾參與環保的社會管道和社會支持也越來越廣闊。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新任會長王石說:“第三屆生態獎非常重視內生性和合作能力。我們現在發現,中國內生的環保專案的合作共贏能力越來越強。”

    “我可以很確定地說,今後在中國,你只要想做環保公益事業並且有一定的能力去做,你就不需要再擔心資金、人才、管理方式。”王石表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