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水體污染治理:從控源減排走向環境修復

去年7月,水專項、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承擔的“仿生式水面藍藻富集清除設備”在安徽巢湖市通過驗收。圖/CFP

    水專項研發突破了一批“控源減排”關鍵技術,在近600項示範工程中進行了推廣應用,我國重點河流水質惡化基本遏制,部分河段和流域水質明顯好轉,初步建立起我國流域水環境管理技術體系和水污染控制與治理技術體系。

    “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水污染情況,國家於2007年啟動了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以下簡稱水專項),其‘十一五’的目標是突破水體‘控源減排’的關鍵技術,通過技術研發與綜合示範,體現科技創新的引導作用,初步建立我國流域水環境管理技術體系和水污染控制與治理技術體系。”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院院長孟偉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孟偉表示,水專項不但在工業污染源和農業面源的污染控制與治理、城市污水處理與資源化、水體水質淨化與生態修復、飲用水安全保障以及水環境監控預警與管理等水污染控制與治理等關鍵、共性技術方面獲得重點突破,為國家“控源減排”目標的實現提供了科技支撐,而且根據國家大力發展環保產業的要求,在組織實施過程中注重產、學、研聯盟,注重技術成果的推廣與應用,注重培育環保產業。

    專項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確定的十六個重大專項之一,旨在集中攻克一批節能減排迫切需要解決的水污染防治關鍵技術、構建我國流域水體節能減排與治理技術體系和水環境管理技術體系,為重點流域污染物減排、水質改善、飲用水安全保障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撐。

    水專項實施“控源減排”、“減負修復”、“綜合調控”“三步走”戰略。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投入最大的環保科研專案,水專項的三個階段投入資金預算約356.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資金預算約141.6億元。

    研發突破600多項“控源減排”關鍵技術

    “‘十一五’期間,水專項重點突破了化工、輕工、冶金、紡織印染、制藥等5個重點行業的污染控制關鍵技術600多項,在139項大型工程中得到工程化驗證。”水專項領導小組組長、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說,通過在遼河、海河、松花江等重點流域開展示範,實現每年減排汙水1.3億噸,削減COD(化學需氧量)1.1萬噸;突破了城市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和深度脫氮除磷關鍵技術,對500多座城市污水處理廠進行了升級改造,每年消減COD 16萬噸,氨氮5.4萬噸,總磷1.4萬噸,為流域水環境改善發揮了積極作用。

    此外,我國還初步建立了從“源頭到龍頭”的飲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技術體系,針對重點地區水源污染突出問題,開展水源水質改善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顯著降低了水源污染負荷;針對重點地區水源污染和水廠工藝適應性問題,突破了藻毒素高級氧化去除等關鍵技術、臭氧生物活性炭與紫外組合消毒技術和二次供水改造技術、管網風險控制和水源切換水質保持關鍵技術、地震頻發區供水管網系統抗震優化設計技術等。研發了40多項飲用水安全保障關鍵技術,實現了對82項關鍵技術不同程度的突破,研製了25臺水質檢測和水質淨化等方面的新材料、新設備等,建立了31個示範工程/研發基地,確保了自來水廠水質達標和飲水安全。

    國家水專項管理辦公室提供的材料顯示,通過實施“控源減排”關鍵技術,在近600項示範工程中進行了推廣應用,我國重點河流水質惡化基本遏制,部分河段和流域水質明顯好轉。

    環境監測也顯示,遼河、淮河幹流在COD指標方面,消除劣五類水,松花江流域綜合示範區2010年平均水質達到四類水質標準,海河水質有所改善;太湖富營養狀態由中度變為輕度,劣五類水的入湖河流由8條減少為1條,五類水由3條入湖河流減少為2條,滿足三類水質標準的河流由1條增加為3條;巢湖富營養化程度得到明顯改善,基本遏制了藍藻水華大面積爆發;滇池流域人口密度和污染負荷較大的盤龍江已徹底消除黑臭,主要水質指標優於河道五類水標准,水環境得到根本改善,滇池外海水質明顯好轉。

    研發50項國家急需的產業化關鍵技術和設備

    “這些技術成果不但支持了示範企業產業升級改造,而且在全行業推廣利用價值高,在全國有廣泛的市場需求。”孟偉說。

    據悉,吉林化纖集團年產?綸纖維13.6萬噸,占全國生產能力的16%,屬我國第二大?綸纖維生產企業。在該企業開展的化纖生產廢水物化—生物處理組合工藝技術示範,廢水處理成本降低30%以上,每年可減排有毒物質二甲基乙醯胺(DMAc)310噸,從根本上解決了化纖廢水處理中難降解有毒有機物去除和脫氮的雙重難題;針對糧食深加工行業廢水量大、處理難的問題,在長春大成集團研發了電滲析脫鹽生產工藝、產酸率和轉化率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的發酵菌種及發酵工程技術等,在全行業推廣後,可在削減COD的同時,實現每年節水300萬噸等……

    周生賢說,為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水專項強化了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內容。如針對水環境監測、污泥處理處置、水處理等設備國產化率低等問題,重點研發了50項國家急需的產業化關鍵技術和設備,扶持一批環保企業成功上市,培育環保產業產值約40億元。

    在太湖流域梅梁灣上游工業園綜合示範區,通過實施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專案,協助推動了有關部門“關停並轉遷”的企業454家,實施清潔生產專案的企業116家,削減污染物10%左右,全年節約用水130萬噸;依託研發集成的再生水生產關鍵技術以及示範工程,具備每年2400萬噸的再生水生產能力,最終在該地區構建了迴圈經濟體系,優化了產業和經濟結構。

    “其實水專項的實施,其本身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之一。”周生賢說。

    到2015年形成環保產業產值300億元

    “在‘十二五’,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由‘污染防治’到‘污染防治加生態修復’,這是一個流域污染防治理念上的大變化。”全國政協委員、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說,還需按照“一湖一策、一河一策”的思路,凝練出流域治理的整裝成套技術,探索水污染治理的模式和創新機制;構建產業技術的創新戰略聯盟,整合各類資源,實現產學研用的深度結合,推進專項成果的推廣應用。

    國家水專項管理辦公室提出的“十二五”戰略目標也顯示了對產業活動重視,它將針對工業水污染控制、城鎮水污染治理、飲用水安全保障、面源污染控制、水體生態修復技術以及環保新材料、新設備等具有良好產業化前景的方向設計了4個產業化專案;在水污染治理、飲用水安全保障環保設備產業化等領域,組織申報和評定一批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水準和競爭力的科學家研究團隊和環保企業。會同地方政府研究建立重點流域水環境研究機構。

    周生賢說,“十二五”期間,在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方面,還應重點突破“減負修復”關鍵技術、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和流域水環境監控預警“業務化”運行技術;自主研發水污染治理整裝成套技術與裝備,引導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進一步完善水污染治理和水環境管理兩個技術體;以控制氮、磷營養鹽為重點,確保太湖、巢湖、滇池和三峽庫區等流域示範區水質提高一個等級並消除劣五類水,不爆發大面積藍藻水華,城市河道水質消除劣五類水;以控制COD、氨氮為重點,確保遼河、海河、淮河、松花江等示範流域水質消除劣五類水,生態功能局部恢復。

    “到2015年,重點示範城市的飲用水水質應全面達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要求;積極推動我國環保產業發展,形成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方面的環保產業產值達300億元。”周生賢說。(記者 李禾)

    ■科技熱詞

    水專項

    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以三河(遼河、淮河、海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一江(松花江)、一庫(三峽庫區)為重點實施流域,分三個階段(2006-2020年,共15年)予以實施。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設置了湖泊富營養化控制、河流水環境整治、城市水環境綜合整治、飲用水安全保障、監控預警、環境戰略與政策研究六個主題。
返回列表